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年9月29日—2007年7月30日),出生于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费拉拉,意大利导演、编剧、剪辑,毕业于波隆那大学。
1943年,独立执导个人第一部电影《波河的人们》,从而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1950年,执导爱情犯罪片《爱情编年史》。1955年,自编自导爱情片《女朋友》。1960年,自编自导的悬疑片《奇遇》获得第1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1964年,执导个人第一部彩色电影《红色沙漠》,该片获得第2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1966年,凭借剧情片《春光乍现》获得第3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提名 。1970年,自编自导剧情片《扎布里斯基角》 。1975年,执导的惊悚片《过客》获得第2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 。1982年,自编自导的爱情片《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获得第3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1989年,与其他11位导演联合执导纪录片《意大利十二导演与十二城市》。1995年,获得第67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2004年,执导情色片《爱神》 。
2007年7月30日,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在罗马家中逝世,享年94岁 。
创作阶段:
第一阶段,战后初期的新现实主义电影,从40年代起,他首先跟随罗西里尼工作,然后担任法国导演马赛尔·卡尔内的助手,期间,拍摄了一系列纪录片。
50年代后,安东尼奥尼开始拍摄故事影片,50 年代的主要影片有《一个爱情的故事》《被征服的人们》《没有茶花的茶花女》等。相对于新现实主义钟情的下层阶级圈子,他的视点转向于他熟悉的中产阶级并对其内心世界进行探索和剖析。《呐喊》是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电影走向转型的重要作品。
第二阶段,转向人物的内心世界,60年代是安东尼奥尼的创作高峰期,这一时期的创作奠定了他世界电影大师的地位。作品主要为“关于人类感情”三部曲:《奇遇》《夜》《蚀》。“关于人类感情”三部曲抛弃了传统的戏剧结构方法,坚持了生活的自然节奏。它们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在精神上的空虚,和在道德的混乱沦丧,以及人与人在感情上的难以沟通。
第三阶段,接近于隐喻象征,60年代中期以后,安东尼奥尼开始走出意大利,主要影片有《放大》,与维姆·文德斯合作拍摄的《云上的日子》等。
艺术风格:
1.主题基本上是反映现代生活的烦恼,在其中生活的人是一种孤独的,精神空虚的人。
2.他注重人物的探索,并认为世界使它的人物获得色彩。
3.他以影片拒绝使用很多对白和语言的处理方式来表现孤独。
4.他喜爱现代建筑的光滑和坚硬,冷冰冰的异化的表面构成了人物在戏剧性时刻所感到的那种空虚的隐喻。
5.擅长运用深焦镜头与摄影机运动拍摄的长镜头。
6.渐趋抽象的构图,同样也导致疏离观众的效果。他将电影中的人物简化为背景上的物块、纹理和图案。
电影推荐:
1.《放大》讲述一个摄影师在公园偷拍一对情人时从照片里发现疑似谋杀证据的故事,探讨了作为认知手段的现实的“影像”与世界的真实性” 和“确定性”之间的关系。
2.《奇遇》找不到她的踪迹。安娜的男友和她的女友回到本上继续寻找她。他俩互相吸引,逐渐坠入情网,而安娜则被忘却了。电影开始时是一个侦探故事,结果变成了一个深受罪恶感与不确定感纠缠的充满矛盾的爱情故事,表达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真正的爱是不存在的这一观念。
4《红色沙漠》将女主人公内心的混乱外化,安东尼奥尼创造性地运用色彩作为表意符号,用表现性的色彩展示现代工业,被称为“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影片”。
5.《夜》:故事的展开在一个24小时的间隔里, 讲述了一对夫妇偶然的遭遇。
|